預防疾病、增進健康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。公元前八至七世紀的《易經》中就已提到“君子以思患而豫(預)防之”,這是“預防”二個字最早出現在古籍中。此后,在西漢成書的《淮南子》更明確指出:“良醫者,常治無痛之病,故無病”。表明古人已認識到預防疾病是趨吉避兇、保健延年的一種主要手段。現代,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,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的進步,預防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防止疾病發生、增進身體健康、提高工作能力、延長人類壽命的學科。它正在對整個醫學科學和人類生命素質產生著極其深刻的影響。中醫學的預防保健思想和的積累的豐富經驗,不僅受到了海內外預防工作者的極大關注,而且正在不斷取得進展。
針灸保健防病是中醫預防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份,在我國也有二千余年歷史。特別是從20世紀中葉起,我國的針灸工作者更廣泛應用針灸于各科預防。而近三十年來,應用針灸進行保健,可以說是風靡全球。總結古今醫家這方面經驗,揭示針灸保健防病的規律,對促進針灸預防學的形成,豐富現代預防學的內容,造福全人類,都將功德無量。
古代概況
最早記載針灸預防的古籍文獻,是《黃帝內經》。它既提出了針灸防病的思想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;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……故曰: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”。(《靈樞?逆順篇》)。意思是說,凡是良醫總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,或者在發病的早期就進行針刺,所以良醫重視預防疾病的程度要勝過治療疾病;又強調針灸有保健強身的作用:“是故刺法全神養真之旨,亦法有修真之道,非治疾也”。(《素問?刺法論》)。在一些篇章中,載述了具體預防的方法,如救治五臟急性熱病,該病在未發之時,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顯露赤色,故需“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”(《素問?刺熱篇》)。另如治瘧疾,也指出應在未發之前針刺。因此,從某種程度上說,《內經》奠定了針灸防病保健的理論基礎。
東漢時期,張仲景繼承了《內經》的治未病思想。他雖然重在藥物辨治,但也涉及到針灸預防。《金匱要略》首篇就開宗明義指出:“若人能養慎,不令邪風干忤經絡;適中經絡,未流傳臟腑,即醫治之。四肢纔覺重滯,即導引、吐納、針灸、膏摩,勿令九竅閉塞。”(《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》)。著重強調平時注意保健防病,一旦病邪侵入也應在早期防治。
晉唐之際,偏重灸法。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得到較大發展,特別是艾灸廣泛地用于預防,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。其重點在于預防各種急重之癥,內容包括以下幾點:
一、強調未雨綢繆。一種是通過類似現代的空氣消毒法,預防疾病傳染,如《肘后備急方?卷二》提到“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,各一壯”,以防瘴癘之疾。雖然其實際效果如何,尚待驗證,但這種設想則頗為難能可貴。另一種是運用艾灸之法增強人的抵抗力,達到預防目的。如唐?孫思邈記載:“凡人吳蜀地游官,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,勿令瘡暫差,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”。(《千金方?卷二十九》)。進行預防時,當時的醫家還注意到應因地制宜,《諸病源候論?卷四十五》提到:“河洛間土地多寒,兒喜病痙,其俗生兒三日,喜逆灸以防之。又灸頰以防噤。……江東地溫,無此疾,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,今人不詳南北之殊,便按方用之,多害于小兒”。“逆針灸”一詞是指預防性針灸的意思,也是在晉代提出的,首見于《范汪方》。
二、重視防微杜漸。早期積極救治,也是預防內容之一。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